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对由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做出的撤销职务和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的行政处分能否解除问题的复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9 10:34:33  浏览:99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对由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做出的撤销职务和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的行政处分能否解除问题的复函

人事部办公厅


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对由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做出的撤销职务和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的行政处分能否解除问题的复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人办函〔2001〕15号

监察部法规司:
你司监法函〔2001〕12号函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一、关于对因有违纪行为自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做出的撤销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决定,能否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予以解除的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扎根据国务院《关于报送国务院审批或备案的行政人员奖励和处分问题的通知》(国发〔1985〕127号)的规定精神,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对由人大产生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撤销职务时,从程序上,一是要由人大常委会做出撤销职务的决定;二是要由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做出行政撤职处分决定。由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职权做出的撤销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决定是一种任免决定,不是行政处分决定,不存在“解除”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能否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问题。而由人大任命的国家公务员受到的行政撤职处分决定,是行政机关给予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应适用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发〔1999〕100号),处分期满后,应按规定予以解除处分。具体办理程序应根据人发〔1999〕100号文规定,“解除处分,按照谁给予处分,谁负责解除的原则,由批准给予处分的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办理。”
对于河北省唐山市副市长的行政撤职处分决定,应在其处分期满以后,由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省政府对其做出解除处分的决
定。
二、关于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所受
行政处分能否解除问题
(一)事业单位中,实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其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人员的行政处分,应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
执行,到期后应予以解除。
(二)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所受行政处分解除问题。由于其人事管理以及职务设置和工资结构等方面都与行政机关不同,实施处分的办法也不同,因此,不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三、关于处分解除时间的计算问题
按照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发〔1996〕82号)和《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国家公务员受行政处分期满,符合人发〔1999〕100号文规定的解除条件的,应自处分期满之日算起,并应在解除处分的决定书上注明时间。

人事部办公厅
二00一年二月十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关于发布《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第三次修订)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发布《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第三次修订)的通知

文科技发〔2010〕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原部属艺术院校:

  为在文化艺术领域鼓励和培育文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队伍,使创新活动渗透到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等环节,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现将第三次修订的《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2009年1月7日印发的《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第三次修订)



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
(第三次修订)

第一条 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鼓励和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结合文化行业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文化部创新奖授予在文化行业各领域的文化实践中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实施创新,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
(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运营效率和水平;
(二)在艺术创作和生产中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在工艺创意和工艺科技中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工艺创新,促进发展;
(四)在文化服务中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实施创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五)在文化市场监管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与高新技术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七)在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九)在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中,创新理论和工作机制,探索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新领域和新模式,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宣传的实际效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条 文化部创新奖的评选每三年一届,每届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20项,对其中特别优秀的项目授予特等奖,特等奖项目不超过4项。
第四条 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的项目由文化部颁发奖状、奖金和证书。奖励人数每项限额为10人,奖金数额为每项2万元;特等奖项目奖励人数每项限额为15人,奖金数额为每项5万元。
第五条 文化部创新奖的评审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文化部创新奖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奖励。文化部创新奖针对项目的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示范性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创新奖项目应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作指导,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在文化工作中,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七条 文化部创新奖参评项目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报时间距完成时间不超过3年;
(二)在参评期间不涉及法律纠纷;
(三)申报材料真实、完整。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负责向文化部推荐本行政区域内的参评项目;文化部直属单位及原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可直接向文化部申报参评项目。参评项目申报工作包括材料报送、资格审查和选拔推荐等。申报时间以当年所发申报通知为准。
第九条 文化部设立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委员会,负责文化部创新奖的评审工作。
(一)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秘书长1人,委员若干人。委员由文化部聘任,任期一届。
(二)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设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负责日常工作。
(三)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设若干专业评审组。专业评审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成员若干人。专业评审组正、副组长由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委员会的委员担任。
各评审组成员由评审办公室根据当年创新奖项目推荐的具体情况确定,原则上从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中选出,经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审核,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第十条 评审办公室对申报的参评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十一条 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分为初评和终评。
(一)各评审专业组对评审办公室提交的参评项目申报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分组审查,并以分组投票的方式产生初评结果。
(二)评审委员会以会议方式对初评结果进行评审,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终评结果。评审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审委员参加,票数超过实到评审委员半数以上,评审结果有效。
(三)评审委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须提前向评审办公室请假,评审办公室按程序增补新的评审委员。
(四)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参评项目参与者不得参与评审委员会及相关评审组。
第十二条 评审结果由文化部审核批准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天。
第十三条 在公示期内如对公示的获奖项目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评审办公室提出。
异议书须写明项目名称、事实理由、异议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事项,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评审办公室应当自收到异议书之日起30日内会同该项目推荐单位协商提出处理意见并报评审委员会裁决。
评审办公室负责将评审委员会裁决结果以书面形式通报异议人及项目完成单位。
第十四条 参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在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一经查实,由文化部撤销奖励,并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十五条 参与文化部创新奖评审活动的评审委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和相关规定。评审委员在评审工作中违反规定徇私舞弊的,取消其评审委员资格。评审办公室人员有上述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 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全程接受驻文化部监察局的监督。
第十七条 每一届文化部创新奖的评审可由评审办公室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可参照本办法设立本行政区的文化创新奖。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9月26日起实施。2009年1月7日印发的《文化部创新奖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国 塞尔维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的邀请,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于2013年8月25日至29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塞战略伙伴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一、双方回顾并高度评价中塞两国自2009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成果,一致认为,深化中塞战略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两国的根本利益。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和全方位沟通,并表示愿探讨两国外交部建立定期战略对话机制。

  双方将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全方位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服务两国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二、双方同意,加强两国高层交往,扩大两国政府、立法机构、政党间各级别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尼科利奇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在双方方便时访塞,习近平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三、中方重申尊重塞尔维亚主权和领土完整,理解塞方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关切。中方认为,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在国际法框架内,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寻求当事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佳方式。中方赞赏塞尔维亚为寻求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所作的积极努力。

  四、中方理解塞方致力于加入欧盟的选择。中方赞赏塞方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在地区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促进地区合作与稳定所作的突出贡献。

  五、塞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与台湾当局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六、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双方一致认为,扩大经济合作是深化中塞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双方将充分发挥两国政府职能部门和中塞政府间经贸混委会对合作的宏观指导作用。

  双方将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相互投资,扩大贸易规模,本着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双方表示愿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为对方投资者和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提供便利。

  双方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规模,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双方将通过举办和参与展会等方式,为两国中小企业合作搭建有效平台。

  七、双方重视科技合作对经济合作的拉动作用,将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的作用,规划科技合作项目,加强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

  双方同意扩大在文化、教育、体育、防务和警务等领域的合作,深化在旅游、民航、卫生、新闻出版广电及其他传媒等领域的交往,推动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

  八、双方指出,农业领域合作可以成为双方互利合作新的增长点。双方拟建立中塞农业合作工作组和“中塞农业科技合作促进网”,推动中塞农业领域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九、双方强调,人文交流是中塞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

  双方将积极推动在对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并提供支持和便利。

  中方支持塞方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将继续提供全面帮助。

  中方将作为主宾国参加2014年贝尔格莱德书展。

  十、双方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一部分。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和互利合作,有助于中欧关系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符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经贸、投资、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显示出吸引力和生命力。双方主张,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双方将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塞方再次重申,愿今后有机会在此合作框架内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方对此表示支持。

  十一、双方强调,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双方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主张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与权威。

  双方支持通过改革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主张会员国应通过广泛、民主协商,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并达成最广泛一致。

  中方赞赏塞方在担任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期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双方愿扩大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保持沟通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

  习近平     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

  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六日于北京